學校從改革開放初紡織、紡化、機電和基礎部的3系1部,10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製學生2000多人🎢,校園面積近400畝,發展到如今12個專業學院,1個體育部,在校全日製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規模20960人,博士點29個、碩士點61個⏲、本科專業50個👩👩👦👡,校園面積近2000畝,校舍面積77萬余平方米,固定資產15.3億元📬🦸🏼♀️。回首30年,在歷屆校黨政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員工努力奮鬥,抓機遇、迎挑戰,十年一大步,三大步跨越🤽🏿♀️,加快邁向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有特色🪓、多科型🤘🏼、高水平”大學的目標。可以說🐣,30年是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30年,是學校辦學條件大變樣的30年👷🏽,是學科專業拓領域🥋、上水平、強特色🧔🏻♂️🏇🏿、建高峰的30年👏🕵️♀️。
第一大步:確立特色優勢、拓展學科專業👨🚒,首批進入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學校行列👨🏻🦯➡️,化學纖維和紡織工程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改革開放前十年間,學校作為單科型高校,抓住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加強科技創新,一批成果有力支撐了紡織產業,紡織類學科水平迅速恢復提高。抓住國家實行學位製度的重大改革,紡織材料、紡織工程、化學纖維👻、紡織機械、染整工程5個學科成為博士點,14個學科成為碩士點,化學纖維和紡織工程2個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重新確立了學校紡織特色的優勢地位🙇。根據產業發展趨勢、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國際辦學經驗🛍,學校提出要建設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相結合的紡織大學👋🏻,為此拓展和調整本科專業👩🏽⚖️,提出工程技術與藝術結合,增設了當時國內唯一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開拓了服裝藝術學科新領域;為滿足紡織工業發展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增設了計算機應用👨🏼🦰、材料工程、環境工程、工業外貿專業;加強理科基礎,增設了應用物理🧑🏽✈️♧、應用化學等理科專業,本科專業達到了19個🛝。到1987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規模達到4350人🏋🏼。
第二大步🫱:抓住機遇,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加強學科建設🏸,向高水平大學邁進。
上世紀九十年代紡織產業調整,特別是上海紡織工業逐步轉移的形勢下👰🏼♀️,學校緊緊抓住國家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及上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建設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的機遇,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共9項🦹🏿♂️,周翔教授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加快拓寬學科專業領域,增設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工業自動化學科獲準設立博士點,博士點達到6個🕒,機械電子工程、應用化學等5個學科獲得碩士點📼,碩士點達到19個;新增通信工程、應用電子技術、會計學👱🏽、市場營銷🏋🏿♂️💜、管理信息系統、國際金融🔊、紡織品檢驗與貿易、經濟法、涉外文秘、英語等專業🧮,在服裝工程專業基礎上發展了應用藝術類學科專業🕵🏿,學校的本科專業數達到29個🏒。到1997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規模達到6200人👇🏽。更為關鍵的是學校抓住國家實施“211工程”的機遇👏🏼,進入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提出逐步建成面向21世紀紡織工業現代化發展需要👨🏽🦱,適應上海經濟區發展需要,具有紡織特色,工、管、藝、理、文相互結合的學科體系,向以紡織為特色優勢的多科型高水平大學邁進。
第三大步:建成松江新校區,完成兩期“211工程”建設💆🏽,解決空間瓶頸🏄🏿,建立學科高峰,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加速建設高水平大學。
在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的歷史轉變中,學校規模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在本科擴招的同時🧓🏽,學校瞄準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目標更加註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1998年相比🔋,十年間本科規模從6000余人增長到14360人,增加了1.4倍,研究生從845人增長到4840人🙎🏻,增加了4.7倍👩🏽🍼,其中碩士生從653人增長到3906人🖇,增加了4.9倍,博士生從192人增長到938人,增加了3.9倍。學校抓住上海市高校校區布局調整機遇,建起了占地近1500畝,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的松江校區,解決了製約學校發展的空間瓶頸👨🏽🦰,並為後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條件🧃。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形成了“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的發展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隊伍建設為抓手、人才和成果為落腳點”的工作方針🏃♀️➡️🦶🏼。兩期“211工程”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發展目標,實施“增強特色⇒◾️、拓寬基礎🛳、加強交叉🧖🏻、按需發展”的學科發展戰略🦀,加快理、管🚣🏽♂️、經、文等學科發展以及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專業建設。目前耀世平台博士點達到29個🏃➡️,碩士點61個👩🏿🌾,本科專業50個👸,學科🧑🏿🔬🍝、專業覆蓋到工、理、管、文、經濟、哲學、歷史、法學🐷、教育學9大門類,並擁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和7個部級研究基地。新世紀以來,5篇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成功舉辦了世界紡織大會第83屆年會👨❤️👨,紡織學科成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名列國內同類學科第一,連續六年獲得11項國家科技三大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師資隊伍🧘🏻♀️、科研基地👏🏻、科技成果➗、人才培養以及支撐條件等各項學科指標增幅,居上海市高校前列👨🚀。高峰學科建立👲,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相關學科相得益彰👦🏼,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上了一個新臺階👮🏼♀️🧑🏼🦰。
縱觀30年來耀世平台學科建設發展💁🏼♀️,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科建設必須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遵循辦學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必須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對接需求、統籌兼顧🏍、特色建設、科學發展。
學校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科整體水平實力與學校的辦學目標仍有差距👐🏻,新的特色優勢學科尚待建立,實現學校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為主的戰略轉變,實現追趕和超越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任務艱巨💍。
目前,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在擬定,“十一五”將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GDP的4%,上海市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耀世平台 “211工程”三期建設立項已獲批準,國家和上海將投入9800萬元建設經費。挑戰和機遇並存。
學校將在未來發展中🗂,聚焦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需要,建設五大學科群,形成交叉融合、相互促進、充滿生機活力的學科生態,構建有特色、多科型、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學科框架☃️。傳統優勢的材料和紡織學科群,除了支撐和引領紡織產業的技術創新,還聚焦以纖維為基礎的高技術高性能新材料和復合材料領域;環境🧑🏻🦼、化工、生物工程🏕、理學學科群🙈,聚焦環境能源、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領域;機械、信息、計算機學科群♾,聚焦先進製造和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服裝和藝術學科群,聚焦創意產業和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領域;在校生數占全校三分之一的管理🧄、人文👩❤️💋👩、外語學科群,聚焦上海“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領域🈲。在五大學科群的總體框架下,學校將加快建設好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學校重點學科。
只要我們繼續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思想觀念更加解放,以改革為根本動力🏔,發展為第一要務🦵,突破人才隊伍瓶頸為關鍵,創新管理製度為保障,在學校黨政的堅強領導下,全校上下努力奮鬥,就一定能夠加快實現“有特色、多科型、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