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在12宿204室管理102碩黨支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讀書交流活動🦸🏼♂️。全體支部成員以黨小組為單位,分別就《國史十六講》👷🏻♂️、《問學》💂🏼♀️、《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和《混沌七鑒》四本書暢談讀書體會。

首先是第一小組和大家分享《國史十六講》。葉娜同學為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總體內容:采用專題的形式,以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變遷為主線,概括性地介紹了從中國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閉關自守的過程。她指出這本書中經常以世界史為背景來分析中國史🔀,將不同的學術新觀點融入其中🕴🏼🧵,為我們看待問題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段紹鵬同學又具體介紹了其中的兩個歷史小故事,聯系一些負面的社會現象🛌🏽🍏,談了個人對這些現象的看法。黃聰同學對全書做了梳理總結,《國史十六講》是一本學術著作🌮,又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史學讀物,既能給初學者以知識,也能給治史者以啟迪。
第二小組分享的是余秋雨先生的《問學》一書🧏,這本書的淵源就是余秋雨先生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徐春同學首先借用書中的一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記憶,應該從哪裏開始呢🏋️♀️🧜🏽♀️?她給我們介紹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第七課--世界性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雖只有寥寥數千字🙎🏼♀️,但在現實生活中仍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讓我們在浮躁之中常常抬起頭來🤛🏽,看看雲端之上那個白發老人的平靜目光。何冰倩同學借用王安石與司馬光的“君子之爭”,聯系到我們研究生學習生活🙎🏼,指出最重要的是建立校園人文環境,提升校園精神文化,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開展新時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樓婷同學談到這本書的主要亮點在於余秋雨先生和北大學生一起創造的一種生動的課堂方式💇🏽♀️,這讓人極為感動。從革命史的歷史中走出來,文化史變得有血有肉真是而感人。

接下來第三組的同學介紹了《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一書,這是李開復唯一一本自傳😁,真誠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成長史、風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燭照人生的心靈史。謝瑛同學介紹了李開復的童年時光和求學經歷🔢,指出了他一直追尋的人生價值觀:follow my heart和make a difference🎭🧜🏿♂️。其中還不乏李開復兒時的趣事和中西方教育差異的一些介紹。陳秀秀同學和大家分享了李開復在蘋果📩、SGI和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工作經歷,白板文化🎹、敢對老板說不⛹🏻♀️,希望能給將來步入職場的我們一些思考和啟迪♞。張思穎同學介紹了李開復創建谷歌中國艱難歷程和建立“我學網”,幫助中國學生找到夢想的心路歷程。她談到我們讀李開復自傳的意義不是去復製他的成功👩,而是汲取其中有用的價值觀,成功沒有絕對的意義🏌🏽♂️,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並將最好的自己呈現出來👩🍼。最後引用“世界因你不同”⛹🏽♂️,與大家共勉。
最後是由三位支委帶來的《混沌七鑒》,所謂混沌指的就是貌似隨機的事件背後存在著的內在聯系。鄭玉華同學介紹了蝴蝶力量--微妙影響這一部分,談到我們每個人會以各自的方式對社會發生作用,無論這種作用是好還是壞,這就是微妙影響力👇🏼;對社會影響之外,還會對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微妙影響,她認為我們應該發現身邊的“蝴蝶效應”🐥👶🏿,避免負面效應被放大。唐文麗同學從“生命是簡單還是復雜?”這一提問開始🏃♂️,闡釋了混沌理論中簡單與復雜的關系,復雜和簡單並非事物內部所固有,而是體現在事物之間以及我們和它們之間的互動之中。周穎同學從創造力這個角度出發,指出了創造力很強的人背後的一些共同特點:極能容忍模棱兩可、常處於矛盾之中、有逆向思維的傾向等👧,她談到與其抗拒生命的不確定性🚕,不如接受它們提供的諸多可能性。

在熱烈的討論中🫅🏻,讀書交流也將結束,大家紛紛表示受益頗多🎋🙋🏻♀️,並互還書籍,分享知識★。這次讀書交流是本學期最後一次活動🪘,讓我們期待下學期更為精彩的支部活動!